星期三, 6月 07, 2006

索完再出發~~~

這幾天內可算是經過了兩個小結
什麼小結? 或者是停了兩個站

其中一站
6月3日首張音樂紀錄專集「燃亮了 ... 像雪飛花」終於出街
當日的所謂發佈就只是在63異議聲音中唱唱歌播播音樂
好讓有個場合可以親手把cd送給好友
一開始我都講
這張cd是送給朋友為主的
也歡迎朋友之間的不同交流
有的朋友也很有心
知道做碟都要成本的
他們也隨心地附錢買了
我也深深感謝的
也明白不是每個人也可以用音樂和我分享或交流的
錢可以只是其中一種支持
現在出了街的cd仍然少之有少
還在打算著之後的出街工作
也心急想知道朋友聽了之後感
我總覺得朋友比的意見是好重要
這有助自己睇番作品還可以作什麼改善
我自己都覺得自己的歌有好大的改變
唔知大家覺得如何???

而另一個站
早兩個月前開始幫某團體在某特殊幼兒中心
開辦一個有關節奏的工作坊
來參加的都是4-6歲左右的小朋友
工作坊是8節的
我也是第一次與不同能力的朋友一連串上工作坊的
工作坊完成後會有一個綜合演出的
也就是不同的藝術工作坊都完成後
大家同台大匯演
這個演出正好是昨天 (6月6日)
工作坊也在演出後說再見

回家的路上開始反思有關這個工作坊的種種
當中有很多是值得再諗諗及分享的
在此只能講講部份吧

來上工作坊的8名參與者
是由3間同一機構不同地區的幼兒中心同學
性格各有不同
有的好快就可以玩成一塊
有的很慢熱 ,更有一名上了3堂就走了(之後也沒有上)

就由這個走了的同學講起吧
走了的同學媽媽事後跟主任講
話點解上到第3堂都未打鼓的
意思是點解話上節奏班
但又無得打鼓的
而我的想法是這樣
一起學習打鼓是否一開始就可以捉住手仔打打打呢?
之前都講過同班中幾位同學性格很不同
有的在自己世界
有的活躍非常有的十分黏身
我的計劃頭4堂是摸索期
摸索不同同學的性格特徵
希望可以從她們不同的步伐中尋找可共處的節奏
所以前4節都是試著玩
如果我們從成本效益角度去睇
實在是「唔低的」
另一諗法是 , 參與者中有幾位是自閉的
有一位朋友參與的頭幾堂都是哭著玩的
我沒有強迫她入隊
只接納她未能習慣這個堂
有時也會把她的哭泣聲用mic放大
好讓可以用哭聲參與其中
我估就只有「時間」可以慢慢讓她有興趣加入吧
直至第5堂 , 我從她的面容才感覺到她在享受著我播放的音樂....第5堂哦
(有一些第6第7堂也不是太有興趣加入的....)
工作坊期間也有聽到主任的說話
主任﹕「呀, 潘sir 都唔知你點攪好喇 , 除了同學a和b 之外 ,有的上堂哭哭啼啼, 一係就唔聽話或是?覺。到時都唔知點演出? 」
a和b同學是這個主任的學生
我覺得佢就好明顯地在報工作坊時係精心選擇了這兩位精叻同學的
我直覺得很奇怪 ,主任你對著這些不同能力的學生多過我對阿媽啦
難度你咁都唔知佢地的特性咩?
其實她們真的好有興趣想玩打鼓咩?
還是家長想她們學多一樣技能呢?
當然也有部份真是喜歡音樂的
講到演出
我也是有保留的
工作坊只有8堂
有4堂是摸索期
還有4堂就是到位學習
由於也要讓同學有些時間去適應演出的情況
所以又要排練
為的是什麼? 演出o羅!
無錯攪咁多都是要成就一個演出
對我來講演出不是壞的
也是一種經驗
不過....我們只有8堂
我覺得8堂只是一個開始
對某些同學也是個開始
講開演出我也覺得這種比較型式化的演出有多少問題?
這次的演出在一間比較華麗的社區會堂進行
由於有多隊參與隊伍演出
而在台上的排練時間也不夠
我們的參與者也實在不夠時間去適應這場地
所以演出與平時的表現時很不同的
在隊與隊出場之間
都會在台邊等待出場
我們的朋友仔有部份是活躍非常的
總有很多話要說不完的
在等待時他們更係唔會可以安靜到的
幫手台上出出入入的老師大為緊張
「要靜d喇!要靜d喇!」
我都知是不可能的
就只有看著他們等唔使佢地突然飛左出去
或飛左落台
(在排練時真的有同學仔一野跳落台)
我嚇得面青
好在個台唔係太高
就是這些所謂正正式式的演出
要有台之上下 更有台前幕後
演出者一概要玩這樣遊戲
都係果句啦
可以是一個經驗的
但再諗下
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嘛?
如在一個大大的平地上
大伙演出者或觀眾可以形成一圈或大半圓型
觀眾的可以在不同情緒影響下加入演出或在自己位置出舞嘛?
演出者可以有更多的自主與即興加入嗎?
講講下唔知講乜tim....

總之就係
係咪這種種型式重要過個人呢?
型式可否因應不同能力人士而考慮更多呢?
這次的演出主題是「探索」
幕後策劃及製作人員有沒有探索?
家長探索唔探索呀?
老師呢? 你探唔探索呀?

我覺得探索的不只是同學們在藝術學習中參與及摸索
而我這個所謂藝術導師
也在探索著不同能力人士之間的共處

索索索....
um...
索完又再出發了~~~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